膠彩畫的發跡地與歷史

膠彩畫深根台灣已歷時多年,但在許多人耳裡仍是一個相當陌生的領域,直到近幾年台灣著手舉辦有關膠彩畫的展覽,並將膠彩畫正式正名。要深入了解膠彩畫,就必須先了解其歷史,膠彩畫的前身可追朔至中國的工筆重彩技法,此繪畫方式間接的傳入了日本,即為日本國風文化時期(約為894年)的《大和繪》,大和繪保留了中國唐代青綠(金碧)的重彩風格,並融入了日本特殊的民族性格,到了江戶時代後期則演變為當時的《圓山四條派》。在日本明治維新的西化運動後所產出的日本畫就奠定了膠彩畫的畫種,有鑑於日本畫有它獨出一格的繪畫技巧以及樣式,又近一步的融入了西洋繪畫的表現技法,將西方印象派的表現手法結合日本傳統的大和繪、琳派、狩野派等日本畫中,膠彩畫的雛形也就此誕生。

日本明治時期膠彩畫家村瀨玉田作品

膠彩畫傳入台灣

正值日治時期膠彩畫傳入了台灣,當時膠彩畫被歸類至「東洋畫部」,稱作「東洋畫」,辦展時更是被列入所謂的國畫組。然而之後國民黨政府遷至台灣後,諸多畫家認為膠彩畫實為日本畫,不屬於國畫之類別,在當時甚至引發了「正統國畫論爭」,爭論它真正的類別屬性。最後全省每展國畫部分成了「第一部」與「第二部」,即傳統水墨和膠彩,就此減少了膠彩畫到底是屬不屬於國畫的爭議。

郭雪湖大師作品《南街殷賑》圖片來源:郭雪湖基金會

膠彩畫的興衰

1972年可說是重創膠彩畫的一年,原因是該年台灣與日本斷交,膠彩畫創作的評審委員全數被解聘,國畫第二部的評選更是被取消,大大的衝擊了膠彩畫在台灣的立足之地,關鍵人物林之助是當時唯一留下來的膠彩藝術家,而他的做為也讓他被封上了「台灣膠彩畫之父」的稱號。

台灣膠彩畫之父 林之助

1977年,台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教授解釋了「膠彩」一詞,「膠彩」顧名思義乃「以膠兌彩」,利用作畫的材質命名就不會有無意義的爭議產生,省展也在1979年恢復了國畫第二部的設置,1982年更將國畫第二部正式命名為「膠彩畫部」,也就是台灣膠彩畫正名關鍵的一年,膠彩畫的歷史得以延續,1985年,林之助接受當時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蔣勳的邀請,擔任美術系膠彩畫兼任老師,在該校首設膠彩畫課程,台灣的膠彩畫也漸漸的走入美術教育體系,讓莘莘學子得以在學校學習膠彩畫的一切。

林之助膠彩作品

膠彩畫的作畫元素

至於膠彩畫到底是什麼?膠彩畫是一種透過「膠」為媒介,膠可以分為

1.動物膠:由動物的皮﹑筋﹑軟骨等所含的蛋白質提煉而成,乾燥之後便於保存。

2.植物膠:桃膠(桃樹幹樹脂)梨樹、杏樹、李樹、櫻桃樹等等。

3.現代膠:包括鹿膠、三千本膠、粒膠、板膠、阿拉伯膠、蛋黃膠、合成膠等等。

將水混入天然之礦物粉末做調和後,利用手或是畫筆在紙、絹、麻或是木板作畫的一種創作形式,當中也可以透過不同素材,利用多種方式表現作畫之風格,並不限哪一種風格,也不限定哪一種國籍畫家的創作。雖然目前我們所使用的許多顏料大部份是向日本購買,但並不代表膠彩畫起源於日本,原因就如同第一段所述,膠彩畫的前身可以說是「工筆重彩繪畫」遺產,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會利用膠彩畫的材料作畫,在岩石上的稱為岩畫;在棺木上的稱為彩繪棺;在壁畫上的稱為敦煌壁畫;在絹帛上的稱為西漢帛畫;在磚上的稱為彩繪磚等等,這些作畫的顏料正是當今將膠彩畫的原料,因此膠繪彩的藝術在中國有深遠的歷史。

岩繪具 圖片來源:陳淑嬌膠彩畫

膠彩畫作畫時用的膠質可由動物、植物提煉出來,中國古代唐朝張彥遠所著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了膠彩畫使用鹿膠、鰾膠、牛膠作為媒材。這些煉膠的方法在中國漸漸失傳,在日本使用軟質、硬質鹿膠、鰾膠、牛膠、兔膠、粒膠、三千本膠等膠材,這些膠的煉製方式,是依古代由中國傳入的方式煉製。

至於膠彩作畫的媒介除了膠之外,礦物質顏料,即岩繪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大元素,岩繪具包含了

1.天然岩繪具(群青﹑綠青)

2.新岩岩繪具(人工研發的礦石)

3.合成岩繪具(大理石或其他岩石研磨之粉末)

4.金屬原料(純金泥、銀泥、純金箔、銀箔、鉛箔、鋁箔、黑箔、彩虹箔、洋金銅及親和箔等等)

5.從貝殼風化後製成胡粉

6.從黃土中精製成的材料

7.水干

8.由化學處理過的鉛白與朱、墨,

不同的成分將造就不同感覺、風格的成品。

林之助作品

結語

了解了膠彩畫的基本知識以及相關歷史背景後,你是不是對膠彩畫有近一步的認識呢?

由於膠彩畫的創作過程較為繁雜,並不是在短時間內可以創作生成的藝術,因此產量也相對的不高,過去也因為不高產的特質,不受外人的重視。不過,在近年來大力的推廣下,膠彩藝術在許多人心中已佔有一席之地,膠彩畫的新秀更是相繼輩出,讓膠彩畫的創作得以延續,可說是未來相當看好的一大創作型態,有興趣的朋友也不妨親自去體驗看看膠彩畫的魅力!

0
    0
    自學就是你的超能力!
    空空的:(Return to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