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式古典音樂會顧名思義就是以「解說」的方式去架構整個音樂會的型態,過程有別於以往只有欣賞音樂的模式,延伸出分析解構的示範演奏表演內容,透過對於樂曲的全方位解析,將樂曲中所概括的歷史背景、人文藝術核心價值、演說表演者對於音樂的情感、思維都加入至該音樂沙龍中,經過不同層面的思考碰撞出一個具有深度且吸引人的魔幻空間。

想要知道什麼是解說式音樂會,那你就必須要先了解「音樂詮釋學」。

何謂詮釋學?

「詮釋學」(Hermeneutics)又稱為解釋學、闡釋學,廣義的解釋為意義之理解(understanding)或詮釋(interpretation)的理論或哲學。因事件的意義經常會有許多不同的解釋而產生爭議,這時就必須透過理解詮釋的方式方能將全部的義理整理出來,詮釋學就是研究如何形成理解以及如何實踐理解的科學理論。

其中,詮釋學的遞嬗,針對「理解」的探索過程略可分為:傳統詮釋學、近代詮釋學、當代詮釋學這三個時期。

傳統詮釋學:源自希臘Hermes神話,Hermes相傳是天神的信使,祂負責將眾神的神旨釋義,解釋給世人。不過眾神的旨意往往因為太過艱深,倒置沒有人能夠理解,這時就有對於語言以及文本的解釋之必要,詮釋學就此誕生,詮釋學的最初概念即是正視了語言意涵以及脈絡的釐清並揭露艱深象徵的意涵,中世紀後期的詮釋學往往用於文學、神學或法學等等領域,也有不少人將詮釋學用在解釋文憲典籍、法典以及聖經。

近代詮釋學:始於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他是第一個在意意義解釋的「過程」,他更將理解過程分成了「文法理解」及「心理理解」,並強調理解在於回溯作者思想及意識,其意思就是將詮釋學定義成重建作者創造的過程。之後,狄爾泰從精神科學觀點,強調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應嚴格區分,自然科學之探究應只作因果解釋,而精神科學之整體性及獨特性。他認為透過生命表現可以經過體驗的過程去理解,探討出具有歷史意義的理解過程。

當代詮釋學:包括了「哲學詮釋學」、「方法論詮釋學」及「批判詮釋學」等三思潮。哲學詮釋學之代表人物伽達默爾認為理解是「此有」(Dasein)之存有方式及開顯自我的過程,而詮釋學應奠基於存有論之基礎,加深成一種哲學探究,以作為一切科學理論的基礎。嘉達美則是強調理解立基於歷史傳統上,藉語言之中介而行,人類是無法脫離歷史傳統而獨存。即哲學詮釋學主張理解乃真理、自我之彰顯,反對方法之宰制,並強調歷史、傳統及語言在彰顯過程中之重要性。

詮釋學對音樂的影響

從音樂層面去討論詮釋學,音樂詮釋學的出現與音樂作品概念的轉變有很大的羈絆,雖說中世紀時就已經有音樂作品的概念,但由於音樂創作受到不同外界因素以及功能,導致原創性的概念並非凸顯。在16、17世紀的作曲家設法透過對於依附體裁法則來證明自己的聰明才智,18世纪後,音樂家創作藝術與機械創作漸漸的被分離出來,音樂的功能性以及原創性、體裁才慢慢地發生根本的轉變。

音樂作品的呈現逐漸的擺脫了體裁上的限制,開始呈現出音樂家不同的個性、獨立思考的概念,音樂的獨特性也慢慢地受到世人的重視。這時,人們開始發覺音樂作品的獨特性以及理解不能只靠理解或是實證研究,而是要經過詮釋性的研究。

而音樂其實是與美學、哲學有一定的關聯,這時音樂逐漸脫離了宮廷或是教會這種菁英份子的世界,獲得了解放,形成了所謂的超越、分離性,人們可以將音樂作品當成是一種審美的對象進行欣賞,就很像是擺在美術館的藝術品一樣,將音樂作品當成一種審美的定義。

至於音樂與哲學的關聯,音樂詮釋學是實證主義的反思,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進步,人文科學的發展相對是屬於較沉寂的一方,因此許多人文學者希望透過自然科學的ˊ˙方式來驗證人文科學。「樂曲解說」算是一種「實踐學」(Praxis) 的書寫,然而實踐學僅是一種理論的書寫,這個理論涉及到作品的實踐內涵,像是作品本身為何、如何被作曲家創作以及作品是如何被執行等等。

我國的解說式音樂會

講師彭廣林

現任東吳大學音樂系專任教授兼主任的彭廣林老師,同時也是台北愛樂廣播FM99-7《什麼是音樂》製作與主持的他曾於中國時報的採訪中表示 :「西方從宗教革命、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到啟蒙運動等作為文化發展的基礎。但反觀東方的文化卻以道德為基礎,東方的精英文化永遠在象牙塔中,孤芳自賞。」這點呈現出了東西方世界對於音樂理解的差異,由於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歐洲國家帶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觀念,一般大眾也有機會分享貴族精英的一切。

目前身為台北四重奏一員的他,每年巡迴台灣各地演出推廣古典音樂。透過廣播、書籍、演講與演出,讓古典音樂突既有的藩籬與限制。走出象牙塔深入各地家庭,其節目也廣受愛樂人士的歡迎,並且於 2004年獲得廣播金鐘獎最佳文教資訊主持人。

因此彭廣林老師希望也能透過「解說式音樂會」,將普羅大眾認為艱澀難懂的古典音樂分享至民間,他希望能夠藉由單一主題傳遞古典音樂的知識,讓大家能夠感受文化的底蘊。

何為弦樂團四重奏?

解說式音樂會除了講師外,弦樂團的搭配也是沙龍的一大特色,至於很多人應該對於弦樂四重奏並不是很了解,以下就來為大家簡單介紹什麼是弦樂四重奏。

弦樂四重奏即為一種音樂演奏形式,顧名思義是由四把弦樂器組織而成,通常是兩把小提琴(第一小提琴通常演奏高位旋律,第二小提琴則演奏低位旋律),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標準的弦樂四重奏屬於一種常見的室內樂,自18世紀以後,大多數的作曲家都寫有弦樂四重奏。而音樂家海頓將源於巴洛克時期的組曲形式化為弦樂四重奏的標準形式,被後世尊為「弦樂四重奏之父」。他也在社交場合以及臨時組成的弦樂四重奏團中演出他自己的作品,就連音樂家莫扎特也曾與他搭檔過。

台北弦樂團四重奏

台北弦樂團四重奏是由四位優秀的演奏家所組成,分別為小提琴手許罡愷、周立婷,中提琴手陳冠榮以及大提琴手王嘉欣,四位音樂家本身隸屬於台北弦樂團的成員,各個琴藝精湛動人。團體由彭廣林講師領軍,藉著老師生動的導聆,使的觀眾更能理解音樂的內涵與結構,也使的古典音樂再也不會那麼艱澀難懂。

看完了以上的內容,你對於解說式音樂會的形式是不是有多一點的了解呢?快快加入解說式音樂會的行列,讓我們一同沉浸在古典音樂的世界吧!

0
    0
    自學就是你的超能力!
    空空的:(Return to Shop